戴明博士在日本虽然也教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光教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了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向企业的经营着灌输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的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础。
持续不断的提高生产与服务系统。这一条可以说是戴明博士强调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强调系统的改进。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休哈特博士创造出控制图,并制定计算控制界限的种种规则,能够尽量减少两种错误的发生。首先将产生的原因各点绘于图上,如有某一点落在控制界限之外,它就是特殊原因的信号,显然有必要采取行动,找出造成该结果的特殊原因,如果可能再度发生,就必须设法消除。
除了“统计管制”之外,戴明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他所阐述的管理十四要点上: 创造永恒不变的目的,改善产品与服务。 采取新哲学。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日本所创造的新经济时代,美国式的管理正受到各种沉疴痼疾所困扰。 不再依赖大量检验。 不再以价格为采购的单一考量。
读博士期间,戴明暑假到芝加哥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打工,在这里,戴明开始意识到统计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大约在1927年,他结识了在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博士(Walter Shewhart)。休哈特有“品质统计控制之父”的称誉,他对戴明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1、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
2、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